#難民教育
#水源是人類文明的依據
#有中文譯本
A long walk to water. By Linda Sue Park.
(reading level: X)
這本書是小米七年級的ELA指定讀物。我看著這本書挺薄地,忍不住好奇ELA老師選這本為指定讀物的原因,就拿起來翻閱…..
這本書是由南蘇丹共和國裡的真人故事改編,書中有兩條平行的故事線: 一條線由1985年11歲的男孩Salva開始,另一條線則由2008年11歲的女孩Nya展開。作者敘事的紀實語調,讓你更能從這兩個孩子身上,看見了在一個動盪與資源缺乏的社會中,孩子的困難與努力存活的勇氣。
11歲Salva的難民流浪記,在某天上學日猝不及防地開始。原本在上課的他,正在做白日夢,想著待會兒回家時,媽媽會給他喝一杯他愛喝的牛奶。卻在這平靜平凡普通的日子裡,突然間教室外頭響起連續的槍聲,校長與老師們馬上要孩子們作鳥獸散,還特別囑咐所有孩子要往遠離自己村莊的方向逃,因為村莊通常是軍隊掠奪的重心,切不可再自投羅網。
不知所措又恐懼的Salva只能像無頭蒼蠅跟著其他的逃難者一起逃。還是個孩子的他,舉目無親且被同行的許多難民們嫌棄,嫌他是小孩會拖累大家。為了生存,他咬著牙,不敢抱怨不敢休息,強迫自己一夜長大,努力跟著一群難民們,走過千山萬水與沙漠,看盡生死離別。日復一日,過著被人驅趕,只求活著的日子。
11歲的Nya則是每天在清晨日出前從家裡提著水桶出發,走上四小時來回的路,去池塘旁提水回家。中午在家吃完飯後,下午再走四小時來回,提第二次的水。這樣的辛苦日子還算是非旱季時期的”好時光”。等到了旱季,所有人都得搬到只剩泥巴的池塘旁,隨地紮營,過著每天只能挖泥找水,還得擔心一起湧到池塘旁的所有人會起衝突而失去家人。
兩個孩子在不同的時空中,辛苦地、焦慮地、茫然地努力求生。但在故事結尾,兩個主角的故事產生了交集,讓讀者油然產生希望的火花與助人的善念…..
在和平國度長大,打開水龍頭就有嘩啦啦的水可用的我,雖然看到國際新聞的難民會感到同情與難過,但卻遠不及這本書帶給我的深刻體悟。作者讓我能穿上這些孩子的鞋子,跟著他們一起走著,焦慮著,徬徨著…..,也讓我更佩服人想要活下去的那股毅力。
書中的主角 Salva 是個真實人物,他在經歷過小時候的難民逃亡過程後,在20幾歲時幸運地在難民營中被美國的難民收留計畫選中,通過審核後拿到難民美國綠卡,並接受慈善機構與寄養家庭的幫助,在美生活與接受教育。大學畢業後的他,決定要將這善意回饋給他的故土,所以成立了 Water for South Sudan (送水到南蘇丹) 的基金會,不畏南蘇丹一直以來仍舊動盪的社會情勢,將捐助給基金會的善款,在南蘇丹的各鄉鎮之間進行鑿井供水的建設。現在的他,也回到南蘇丹定居,繼續幫助南蘇丹的城鄉們建設穩定的水源。
因為他知道,鑿井後所能產生的穩定乾淨水源,將讓部落間的衝突變少,讓人們的身體更健康,也讓孩子們 (尤其是女孩們) 不用將人生的大半時光用於尋水,而能上學….
這本書,在Amazon上有接近七千筆的評價,平均有4.8顆星。也很幸運地,這本書有中文譯本,書名是 尋水之心 (方淑惠譯,博識圖書出版)。誠心推薦這本文辭優美,還深含教育意義的好書給所有六年級以上(含大人)的中英文讀者們!